当前日期: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手机版|微信公众号|ENGLISH |日文 |韩文 |法文
您的位置:首页 >> 景区概览 >> 大事记
名记者笔下的“申遗之路”
发布人:安阳殷墟    点击数:49357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2日
发源于太行山麓的洹水,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小型水系。多少个纪元,她静静地流淌在豫北平原,宛如一名裸卧的少女,冰肌玉肤,睡意朦胧。躺在洹水怀抱的安阳殷墟,曾经是商代后期的都邑所在地。

  1928年10月,一位学者走进殷墟,举起铁锹掀开了中国考古学的新时代。

  1936年6月,日落时分,一群穿着长袍的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中国最早的世纪档案。

  1976年5月,一名当代学者邂逅了商王朝的一位女将军。

    1999年11月,研究人员唤醒了地下千年沉睡的宏大古城。

  2001年8月,烈日炎炎,几名田野专家找到了千年古城内的又一片宫殿。

  2005年9月,一座新概念的博物馆伴着司母戊鼎的“省亲之旅”隆重开幕。

    2006年7月13日,一条发自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电波打破了这座古都的宁静。这一天,殷墟被写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来,安阳立即成为欢歌笑语的海洋。

    这就是殷墟,3000年来,不断演绎着动人的故事。

  著名记者刘志伟先生,就是这些故事的记录者和叙述者。殷墟,因为他的笔而生动。

  志伟先生祖籍北京,出生在武汉,却在安阳待了半个世纪。这位曾任报社主任编辑的“老彰德”,有过22年的记者生涯。只因为“陶醉殷墟,痴迷殷墟”,故而参加了“中国古都学会”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我也由此与他有了多年的交往。他对殷墟“痴迷”到何种程度,看看他的一系列作品就能略知一二。无论是电视剧作品《甲骨魂》,《河魂》,还是大型乐舞《商颂》、剧本《妇好请缨》,均以殷商文化为题材。甚至他的文史随笔也都自题为《百年话甲骨》和《帝都三千年》。这部新著《殷墟殷商 殷都》,又为他的“殷商系列”增添了新成员。

  囿于职业,长期以来我所关注的殷墟论著通常限于纯学术著作。研究范围从早年的殷墟陶器“分期排队”到后来墓葬研究中的“数理统计”,与愉快的阅读渐行渐远。而当我打开《殷墟殷商 殷都》一书时,心情豁然轻松。这是一部令人愉快的书。

  这部书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大加肯定:信息丰富、知识专业、文笔轻松、充满情感。大体一部书具备了这四个方面,就可以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殷墟 殷商 殷都》作为世界遗产知识读本,完成于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因此该书从殷墟申遗成功谈起。翻开扉页,志伟先生头戴耳机的传神照片赫然在目,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作为安阳人民广播电台“历史的见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记录”现场直播的特邀嘉宾,他参与了殷墟申遗成功这条重要消息的传递。望着扉页的这张照片,读者能够预感到,后面的内容是围绕“殷墟”和“申遗”展开的。故事先从甲骨文的发现和早年殷墟的发掘讲起,从王懿荣、刘鹗说到甲骨“四堂”和“四老”,每一则都是传奇。其后有关“甲骨文”、“青铜器”以及“东方大都邑”三节,抓住的是殷墟文化的三大内核。殷墟,曾经托起了一门新学科的发展,它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志伟先生虽不是“职业”意义上的考古工作者,但这一部分照样写得精彩纷呈。接下去全书回到“申遗”话题,高兴之余不忘警示“世界遗产不是一劳永逸”。全书最后的结束部分,一如志伟先生的习惯回归情感,讴歌魂牵梦萦的家园,一方面列举殷墟以外其它的重要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简单介绍中国境内的其它世界遗产项目。其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自觉地将殷墟与世界其它遗产项目进行比较,自己给予评价。

  殷墟、殷商、殷都,其实是个逻辑过程。先发现殷墟,然后确认是殷商故地,最后由于发现宫殿宗庙区和商王的王陵,而被证实为商王朝最后一个都邑。既是时间的逻辑,更是学术的逻辑。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作者居然重点说到了傅斯年。傅斯年与殷墟的关系,历来叙述甚少,将傅斯年先生专门写入,并给予高度评价,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学术眼光。殷墟的发掘是傅斯年倡导“新史料”的结果,董作宾来安阳其实也是傅先生所派。我曾撰写过“中国考古学中的傅斯年特征”一文(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深感傅斯年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包括对殷墟考古工作的贡献,过去有所忽视。志伟兄却以傅斯年先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名言来对其学术贡献加以评价,显见他手中的这支生花妙笔作为一把学术尺牍也是合格的。当然,书中个别地方的表述可能稍有失当。例如殷墟的玉器来源是否与一条“玉石之路”有关,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许并不像书中所说的已经被“证实”了,更不能说商代“玉石之路”“启发了其后一千两百多年才兴起的线绸之路”。但这样的瑕疵决不影响全书的专业性和高水准。

  我断定在名记者志伟先生眼中,殷墟是有生命的。当他以“盘庚先生”来称呼商王盘庚的时候,你能谛听到他的心灵与殷商文明是多么亲近。更深层的对“殷商故土的厚重文化”的热爱,表现在他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和忧虑上。他在书中专门谈到了濒危遗产。通过介绍了德国科隆大教堂、易北河谷、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柬埔寨吴哥窟的例子,他写下了殷墟申遗之后“除了巨大的荣誉之外,更重要的是沉甸甸的责任”这样一个警句。为此我们赞赏他简化得出的两个不等式:

  世遗≠旅游区;世遗≠摇钱树。

  这两个公式,应该时时铭记在心。

  内容的可读性以内容的巧妙安排和文字的优美为基础。在志伟兄眼中,殷墟申遗的成功居然与5年前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有着时间上的巧合,都是7月13日。这一巧合的发现,使得殷墟的申遗故事多了一层神秘色彩。“中国考古学的摇篮”部分写得虽然简短,但对甲骨坑YH127搬运过程的描述,突显出作者深厚老到的描写能力。

  更为生动的讲述则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掌故。天天在市区穿行的安阳人,在这里可以读到钟楼附近曾经有个“尊古斋”,“尊古斋”里有个王嘉瑞,而王嘉瑞则与当年董作宾来安阳寻找甲骨有关。尊古斋的故事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比起充满细节的“剃头匠”李成发现“刀伤神药”的故事更有历史魅力。

  另一则故事发生在今天,真实的情感流露让人感叹不已:

  2005年初,身为犹太人的联合国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乔拉• 索拉先生到殷墟考察,在送索拉去机场的路上,面临退休的常俭传想到安阳申遗尚未成功,壮志未酬的感慨使他不禁热泪盈眶,他对索拉说:“尊敬的乔拉•索拉先生,再有十二天我就退休了。我非常热爱我的祖国,我很想在我有生之年为我的国家做点事情。殷墟申报遗产,安阳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希望你能理解并支持我们”。索拉闻听此言,被深深感动……

  殷墟的新老故事,从他心灵流过,在他的笔端化为历史。
                                          2006年8月23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考古学博士、安阳殷都文化研究院顾问)
   
电话:0372—3161022 3932171 传真: 0372—3932171
地址: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小屯 邮编:455000 Email:ayyxbwy@163.com 技术支持:河南旅游网

豫公网安备 41050502000027号

豫ICP备110069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