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手机版|微信公众号|ENGLISH |日文 |韩文 |法文
学术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动态
奋楫洹水逐浪高 甲骨情深动五岳——殷墟博物苑原主任杜久明与甲骨文大师王宇信先生交往纪实
发布人:ayyx    点击数:751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10日

              

                                            杜久明:《王宇信先生与殷墟博物苑》



七、吃殷墟饭,喝殷墟酒,干殷墟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因为各种公务的需要,王宇信先生数十次莅临安阳,但唯一不变的事,不管是到安阳什么地方参加什么会议和活动,都要抽出半天的时间,去殷墟博物苑看看,有时在甲骨碑林或碑廊反复巡视 ,仔细斟酌上面的内容,发现不准确的地方立即吩咐我们修改。有时在地下博物馆一站就是半天,认真审视青铜器玉器上的纹饰,并不时提出他新的认识和观点,让我们在给观众讲解中引用。尤其是在《殷墟文化大典》编辑的过程中,王先生到殷墟博物苑次数更为频繁。

    2014年春,由于工作量大,编写大典的进展一度缓慢,有一次在殷墟博物苑会议室主持编审大典会议时,王宇信先生语重心长对在座的各位编写者说,我们有的在殷墟工作,有的在与殷墟有关的考古部门或单位工作,都和殷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又在编写《殷墟文化大典》,可以说都是吃殷墟饭的人。大家一定要沉得下心,坐得下身,不怕吃苦,不畏寂寞,完成好编写《殷墟文化大典》这一任务。王宇信先生的话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增强了大家的信心和干劲。

    会议结束后中午大家在小屯人家饭店吃工作餐,张坚先生说,上午王宇信先生说大家都是吃殷墟饭的,杜主任你把你们的殷墟酒拿出来,晚上大家就喝殷墟酒,下一步大家干好殷墟事。一帮作者围绕着王先生,开怀畅饮,好不痛快。酒喝完之后,不知道是谁的提议,作者们都提笔在殷墟酒瓶子上签名,以作纪念。后来,吃殷墟饭、喝殷墟酒、干殷墟事,成为殷墟工作者的口头禅和座右铭。


        

                                 “殷墟酒”酒瓶签名:王宇信、孟宪武、豫人李旭……




八、见到真人了


    30多年来,王宇信先生不仅对殷墟博物苑的建设与发展、展览与展示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对很多细节也不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如员工素质的提高、讲解队伍的培养、文创产品的研发、甲骨书籍的销售等等。在殷墟博物苑,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游客提出的疑难问题,有些查资料也找不到答案,而王先生一来就蜂拥而至,问东问西,王先生不厌其烦地为讲解员解释甲骨学和殷墟考古方面的各个问题。为了帮助司母戊鼎公司的产品和研学打开市场销路,王宇信先生多次到位于吴家庄的司母戊鼎公司所在地,帮公司分析解决存在问题。因此,在安阳殷墟,王先生是大家非常敬重和崇拜的人物。一次,王先生在工作之余,进入到殷墟博物苑出口处一个销售殷墟甲骨文书籍和工艺品的商店,想了解一下销售情况,当我向售货员蒋丽介绍说,这位就是王宇信先生时,蒋丽激动地喊了起来,啊,我见到真人了!原来她在向游客销售甲骨文书籍时,多次提到王宇信先生的名字,而真正见面这还是第一次。随即她又拿出手机,通知她的另一个售货员朋友说,王宇信先生来商店了,你赶快来。她的那位伙伴放弃休息,立即从市区打车赶到殷墟博物苑,与王先生合影留念,并请教询问了许多甲骨文的疑问和知识。


            

                                                   右一为王宇信先生


            

                                       本文作者赴京领奖(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九、三个孙辈见面的故事


    在殷墟考古发掘史上,有三个人可以说都可以留下一笔。虽然说这三个人可能互不相识,互无联系,但若干年后的今天,因为王宇信先生的一次造访,他们的后代却偶遇在殷墟博物苑,并留下了一段三孙子相见的佳话。


                 

                                         自左向右为吴苏桉、郭鹏、张四平


    这三个人之一是郭宝钧,字子衡(1893-1971),河南南阳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河南南阳中学执教,后又调到河南省教育厅工作,多次参加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后来到民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工作,194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考古系教授。

     第二个人叫张学献(1894-1951),祖籍山西洪洞县,早年移民到安阳小屯,家里以种植和经营棉花为主,在安阳洪河屯和小屯一带有土地数百亩,房屋数十间。1928年殷墟首次科学发掘时任小屯村村长(又叫保长),自董作宾开始,随后的多次殷墟考古发掘办公室及住所均设在张学献家。

    第三个人叫吴培文(1922-2006),出生于安阳市武官村中医世家乐善堂,自幼就读于国立童子军新学堂,后在安阳务农经商,1939年,在武官村自家土地里发现了司母戊大鼎,后因汉奸告密,日寇三次到吴家大院搜查无果,保护了国之重器不被日军掠夺。

    2021年11月7号晚,正在安阳师范学院和王宇信先生在一起做活动的张坚先生打电话给我,说王先生第二天想到小屯村看望一下原保长张学献的后人,问我能不能联系上。刚接电话一开始没有对上号,可仔细一想,从2000年起就在殷墟博物苑内帮我们养观赏鱼,养梅花鹿,养大白鹅的小屯村民不就姓张叫张四平吗?平时和他聊天好像听说他家过去成分高,上学就业都受到了影响,那他是否就是张学献的后代呢?我立即给小屯村何永献支书打电话询问,原来张四平正是张学献的嫡孙,现在他住的房子还是在原来张学献房屋的原址。随即我又给张四平打电话,让他第二天上午8点在殷墟博物苑门口等,王宇信先生将去看望他们。

    2020年11月8日早上,王宇信先生、郑州大学王蕴智教授,在安阳师范学院文博学院郭旭东院长和张坚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了殷墟博物苑大门前,同来的还有在文物出版社工作的郭宝钧的孙子郭鹏(郭鹏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曾在安阳殷墟做考古发掘工作)。我和小屯支书何永献、张四平在门口迎接到他们并一一做了介绍,然后一行人来到了张四平的家中探访。恰好张四平是一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这一时期正在收集当年中国史语所董作宾、李济、石璋如等在他爷爷办公居住和考古发掘的资料,以及当时配合考古发掘的小屯村民的回忆和留下的考古发掘工具等,准备把家里的房子腾出来,改造成一个殷墟考古发掘史展厅,提供给到殷墟旅游的客人免费参观。王宇信先生仔细询问了张四平家祖上的情况,对1928年第一次和后来的殷墟考古发掘人员、发掘时间和发掘成果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和王蕴智教授、郭旭东院长、张坚先生一道对张四平筹办当年考古发掘展览一事进行了探讨和指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还安排张坚先生和我要对这个事情多加关注,予以帮助。

    事有凑巧,在王先生和大家正在讨论热烈的时候,安阳司母戊工艺品公司董事长吴书桉(吴培文之孙)听说王宇信先生来到了小屯村,也专程从公司赶到了殷墟博物苑,这样,三个与殷墟考古发掘有着重要联系的人的三个孙辈,在九十多年后的2020年,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相见了,三个孙子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并在殷墟博物苑大门口合影留念,成为佳话。


             

                                          王宇信先生携夫人在殷墟(2017年)


          

                                            王宇信先生著《中国甲骨学》


        

                                                     王宇信先生


    王宇信,一九四O年五月生于北京平谷区和平街,一九五六年北京平谷中学初中毕业,一九五九年北京良乡中学高中毕业,一九六四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厚宣教授甲骨学商史专业研究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中宣部、教育部语信司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顾问、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院教授。专攻甲骨学与先秦史,并参加了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后任《甲骨文合集释文》组组长,协助主编胡厚宣教授工作,并任《合集释文》总审校。合著有《甲骨文字诂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商周甲骨文》、十一卷本《商代史》等。主编并参与撰著有《甲骨文精粹释译》《甲骨学一百年》《甲骨学发展120年》《殷墟文化大典》(三卷六册)等等,另主编多部论文集。个人主要著作有《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西周甲骨探论》《甲骨学通论》《甲骨学导论》《西周》《新中国甲骨学七十年》等,有论文数十种。


       

       

       


 


十、稳坐C位


    转眼到了2017年,而立之年来到殷墟的我,陪伴着殷墟博物苑也走到了“而立之年”。

    30年来,殷墟博物苑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30年来,殷墟博物苑从原来的的一片农田,发展成了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30年来,殷墟博物苑从原来十几个人的一个小单位,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名员工的国家5A景区。 


   

                           


    30年来,殷墟博物苑从没有一件文物,发展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30年来,殷墟博物苑从早期被省爱委会检查时所认为的荒草湖泊,发展成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的全国文明单位。


            



     30年来,殷墟博物苑接待了许多中央领导同志,据不完全统计,我负责或参与接待的中央领导同志(按时间先后)就有:康世恩、江泽民、尉健行、李德生、吴邦国、邹家华、费孝通、李铁映、彭佩云、李铁映(二到殷墟)、李克强、李长春、李源潮、李岚清、刘云山、刘奇葆等。早在1952年,毛泽东主席曾考察殷墟遗址。1987年,周谷城先生(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也曾到殷墟考察。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殷墟考察。


             

                                     1952年,毛泽东主席到安阳,考察了殷墟遗址


             

                                           1987年,周谷城先生到殷墟考察图片


             

                                          1990年,康世恩同志到殷墟考察图片


             

                                         1991年2月,江泽民同志到殷墟考察图片


             

                                         1991年3月,尉健行同志到殷墟考察图片


             

                                         1991年9月,李德生同志到殷墟考察


             

                                         1991年11月,邹家华同志到殷墟考察


             

                                         1994年4月,费孝通先生到殷墟考察


               

                                         1994年10月,李铁映同志到殷墟考察


             

                                         1996年4月,彭佩云同志到殷墟考察


             

                                           1999年,李铁映同志再到殷墟考察


             

                                        2001年3月,吴邦国同志到殷墟考察


             

                                        2002年8月,李克强同志到殷墟考察


             

                                        2003年10月,李长春同志到殷墟考察


             

                              2010年2月,李源潮同志(下图左,右为本文作者)到殷墟考察


             

                                         2010年9月,李岚清同志到殷墟考察


             

                                         2013年5月,刘云山同志到殷墟考察


             

                                             2015年,刘奇葆同志到殷墟考察


    近百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和检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殷墟的重视和关怀!

    30年来,殷墟博物苑举办了中国国际殷商文化研讨会、纪念甲骨文发现90周年、95周年、100周年座谈会、第六届国家考古公园联盟会等10多次高规格国际国内会议,还有像《殷墟文化大典》专家座谈会这样的专题会议,为深入探索甲骨学和考古学、深化殷墟研究奠定了基础。

    30年来,殷墟博物苑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万游客,仅2006年7月13日申遗成功后的一个月,就接待了海内外游客300万人,为宣传弘扬传承创新殷商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我们铭记在心的是,这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王宇信等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这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王宇信等专家学者的心血与操劳。


             

                                                王宇信先生(左)接受采访


    30年过去了,我从当年的小杜,变成了如今的老杜,而那个年富力强的老王,变成了德高望重的王老。王宇信先生如今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甲骨学泰斗,享受国家津贴专家。正像在王宇信先生八十诞辰活动中郭旭东院长所概括的那样,王宇信先生不仅是殷商文化研究大家、甲骨学研究大家,还是社会活动家、历史文化教育家 ,是著作等身高、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王宇信先生也从最初在甲骨文发现九十周年座谈会等会议合影的后排或边座,众望所归地移位到了今天此类会议合影的C位。


             

                         2019年迎接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研讨会,C位为王宇信先生(前排右5)


    在此,我想要补充的是,王宇信先生不仅仅是殷商文化和甲骨文研究大家,对殷墟博物苑来说,王先生还是殷墟遗址保护的规划大师,殷墟遗址展示的设计大师,殷墟文化传承的教育大师,殷墟文化宣传的形象大师!

    王宇信先生,殷墟博物苑全体员工永远不会忘记您!

    那些吃殷墟饭、喝殷墟洒、干殷墟事的朋友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当然,安阳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您!

  

                              
                                              著名甲骨学家王宇信先生




    后 记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安阳殷墟遗址,先后参观了殷墟博物馆和车马坑展厅,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和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殷墟考察(图:新华社)


    作为一个在殷墟工作30年的殷墟工作者,看到这条消息无比激动和兴奋。习总书记的视察,既是对殷墟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又是对殷墟遗址展示和展览的充分肯定;既是对中国考古工作居功至伟的赞赏又是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继续深入的鞭策;既是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又是对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指明了方向。尤其是“殷墟我向往已久”这句话,更是让我们殷墟和文物工作者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虽然我已经退休多年,但仍感觉与殷墟的过去、今天与未来息息相关。在此,我将近期写的一篇文章与大家共享,让朋友们和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幸福是靠奋斗而得来的。

                                                                                 (2022年10月28日)


             

                                            本文作者:杜久明(原殷墟博物苑主任)




附录:殷墟部分考古场景及文物

  

             

             

             

              

             

             

             

             

             

             

             

             

             

             

             

             



                                                                                              资料来源:杜久明:《王宇信先生与殷墟博物苑》

                                                                                              连载内容,版权归殷墟博物馆或原作者所有


   
电话:0372—3161022 3932171 传真: 0372—3932171
地址: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小屯 邮编:455000 Email:ayyxbwy@163.com 技术支持:河南旅游网

豫公网安备 41050502000027号

豫ICP备110069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