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手机版|微信公众号|ENGLISH |日文 |韩文 |法文
学术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动态
奋楫洹水逐浪高 甲骨情深动五岳——殷墟博物苑原主任杜久明与甲骨文大师王宇信先生交往纪实
发布人:ayyx    点击数:760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09日

            

                                        杜久明:《王宇信先生与殷墟博物苑》


四、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殷墟是中国有文字可考并经考古发掘证实了的最早的都城遗址,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并发现了众多的青铜器、玉器及宫殿遗址,同时还是考古学家的摇篮,是我国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历史年代、文化价值、社会影响丝毫不逊色于长城、故宫、莫高窟、周口店等著名遗产,但为什么殷墟没有像这些遗址一样在1986年或者是随后的时间里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呢?


            


    关键的一点,就是殷墟是一座三千多年前的都城,其所有遗存都随着历史的进展淹没在了地下,而成为一处大型土遗址。在1987年殷墟博物苑建立以前,这里一眼望去全是农田。而当时国家文物部门也没有申报土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先例,对能否申报成功不能确定。而随着殷墟博物苑的建立,尤其是展示内容如妇好墓、车马坑等项目的完成,让大家认识到殷墟土遗址也是可以展示和再现的。


            


    而随着2000年河南龙门石窟申遗成功,更为殷墟申遗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社会各界呼吁殷墟申遗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以李伯谦、李学勤、王宇信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著名的专家学者的强烈建议更为重要。2000年,国家文物局将殷墟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安阳市委、市政府也通过决议,在全市开展“一申四创”,拉开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幕。


    殷墟申遗的主要工作应有三项:

    一是文本申报。这项工作当时进展非常顺利,市申遗办公室从文化文物部门抽调了孔德铭、周伟、李付强、元保祥等几位公认的笔杆子集中办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殷墟申报文本初稿,经专家和国家文物局领导修改审核通过后,上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文化遗产申报的机构——世界古遗址保护委员会并很快得到回复,安阳殷墟申遗文本是当年上报的最好的五个文本之一,这就为殷墟申遗开了一个好头。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的第二项工作环境整治开展得也异常顺利。环境整治主要分两步,第一就是拆迁不协调建筑。经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领导与专家亲临实地考察调研,确定拆迁的范围为安钢大道以北、殷墟博物苑以南、高楼庄以西、安钢黑河路以东,而在当时这个区域是安阳市最大的钢材、木材、建材市场,经测算包含各类房屋建筑22万平方米,涉及6个村庄,村民住户、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商业门店692家。经过广泛地宣传动员,细致地测量评估,充分的物资准备,安阳市于2001年10月20日召开了环境治理拆迁动员大会。会后三天,治理范围之内的所有商户,住户全部自觉自动搬离,没有出现一户滞留,充分显示了安阳市广大民众对殷墟申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紧跟着各种施工队伍进驻,拆迁清运平整一气呵成。随后市园林局又动用全市各园林单位力量,在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天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到了2002年5月,这里便变成了一个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鲜花盛开、松柏茂翠、绿树葱郁、青草如茵,为安阳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也为安阳市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前两项工作可以说进展迅速,效果明显。但第三项也就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殷墟的展示就没有那么顺利了。首先是如何展示就心里没底。国家文物局主管申遗的官员郭旃司长建议安阳市组织相关人员去当时世界上公认的遗址展示得比较好的日本平城津去看看,学习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安阳市随即派出了以市政府副秘书长李阳生为团长的七人考察团,去日本奈良平城津、京都等地进行了考察。回来后由我执笔完成了“日本平城津京都遗址考察报告”,并在考察的基础上和启示下编制了殷墟申遗展示方案,上报省国家文物部门审核后实施。殷墟申遗展示着重考虑了土遗址的特点,在展示中大量使用了地下封存、地上抬高模拟展示(如夯土遗址)、原地复原展示(如妇好墓、127甲骨坑、乙七基址祭祀坑)等形式,既不破坏地下遗存,又能直观反映当时面貌,得到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2002年8月,世界古迹遗址委员会首席专家亨利·克利尔先生来殷墟指导申遗,在参观到乙七基址祭祀坑时激动地说,殷墟遗址展示是我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最好的,你们就说是我亨利说的!同年10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殷墟视察申遗准备情况,走在去妇好墓的路上感叹地说,我是第一次来殷墟,没有想到殷墟保护得这么好,殷墟绿化得这么美!后来,殷墟遗址复原展示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第二届文化创新奖”。


            


    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王宇信先生更是首当其冲,贯穿始终。除了参加每一次殷墟申遗的论证会、研讨会、分析会以外,在北京,和时任安阳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的张坚先生一道,带领安阳电视台的几位记者和摄像师,奔波40余天,走遍了首都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拜会了近百位大师级的专家学者,拍摄完成了大型专题片《甲骨百年》,该片播出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在安阳,王宇信先生数次奔走于殷墟宫殿遗址和王陵遗址之间,精心地指导各项复原展示工程。尤其是涉及甲骨文方面的展示,如127甲骨窖穴、甲骨文碑廊、甲骨文写意书法展、殷墟博物馆甲骨文厅等,更是逐字逐句审核把关,确保不出差错,并亲自动手为甲骨碑廊写了前言,刻在碑廊的最前端,永久地留在殷墟博物苑。


             

                                王宇信先生(左4)、张坚先生(右5)、本文作者(左1)


    在殷墟申遗成功前夜,王宇信先生几乎彻夜未眠,和安阳日报社刘志伟先生在安阳电视台做现场直播,讲述殷墟发掘历史,评论殷墟文化价值,解答观众现场提问,祝福殷墟申遗成功。王宇信先生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作的贡献,安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为了纪念这一点,王宇信先生被安阳市政府授予“安阳市荣誉市民”。


            



五、为《中国殷墟》作序


            

                       本文作者杜久明(原殷墟博物苑主任)与著名甲骨学家王宇信先生(左)合影


            

                                        《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

                 (王宇信序,杜久明主编,杨善清、杜久明编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责任编辑:李旭)


    根据国家文物局申遗官员掌握的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到申报遗产的所在地考察时,除了重点关注遗产地的保护和展示外,对遗产地和遗产管理单位的档案资料、公众宣传、文创产品及研究深度也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做申遗准备时,在做好硬件工作的同时也对这些软件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有关殷墟的历史价值、文物特色、甲骨文化、青铜玉器等都收集了大量的文档图片资料,还出了很多小册子或宣传推介资料,但是都较零散,影响也不太大,一直在考虑出几本或数本专门介绍殷墟的书籍。

    2006年初春的一天,当时的河南省文物局孙英民副局长打电话给我,说河南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李旭先生想去安阳殷墟找你,商谈出版有关殷墟书籍事宜,让我接待一下。我一听,这不是正瞌睡了送枕头,大好事嘛!我立即放下手头一切事情,专等李旭编辑的到来。


            

                        200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旅游读物编辑处副主任、副编审李旭在选题论证会上


    李旭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后来又师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杨树森、穆鸿利两位先生攻读宋辽夏金元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与马如森教授是校友。李旭对历史有特别的偏好,也对有关历史的大事件特别地敏感。他从在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的同届同学张全有那里获悉,安阳殷墟有望在当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后立即通过曾在河南大学历史系教过他们考古课的老师孙英民副局长给我联系,商谈出书事宜。

    李旭来到安阳后,我陪着他在殷墟范围内全方位地转了一遍,中午在殷墟附近安钢大道南侧的一个很小的饭店里吃中午饭,那时他还很年轻,李旭又是性情中人,一瓶酒过后,我们商谈出书具体事宜,一拍即合。我们尽快拿出文稿,由李旭先生做责任编辑,尽快出版。此事商定之后,我和杨善清副主任昼夜奋战,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30余万字的书稿,并定名为《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


            

                                 2006年,殷墟博物苑副主任杨善清(右)与李旭在殷墟合影


    初稿完成之后,送给李旭编辑审核,李旭看后,甚为满意,但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最主要的是说这本书的出版意义重大,最好请一位相关方面的权威专家写一个序。听到这个建议之后,我和杨善清商议,一致认为这个序非王宇信先生莫属。然后,趁王宇信先生来安阳指导殷墟申遗工作之际,我们让王宇信审阅了书稿,并提出让王先生写序的愿望。王宇信先生听了之后,满口答应,说对殷墟博物苑的工作,全力支持,尽快写出《中国殷墟》的序,争取让出版社马上出版。

    事也凑巧,在2006年7月9日晚王宇信先生返回北京的时候,张坚先生亲自送王先生到安阳火车站乘车(张坚先生曾任安阳驻京办主任,在车站、机场等场所有很多朋友,所以王宇信先生来安阳多由张坚先生接送)。适逢乘坐的列车晚点,在候车的时间,王先生也不愿休息,让张坚主席在车站候车室找了一本稿纸,在候车室的条椅上开始为《中国殷墟》作序。据王宇信先生回忆,那天正逢亚洲杯女足决赛,候车室电视上一直在放映着决赛的节目,环境非常嘈杂,但王宇信先生丝毫不受影响,一气呵成写完了《中国殷墟》的序。回到北京之后,做了认真的修改,很快给我们寄了回来。

    王宇信先生的序和《中国殷墟》的修改稿寄给李旭编辑之后,李旭连连叫好,一是说让王宇信先生写序好,二是王宇信的序写得好,给此书增色不少。不过,这里面有个小花絮,就是李旭在未征得王宇信先生事先同意的情况下,将《序中国殷墟》改为《中国殷墟序》,王宇信先生很不满意。不过李旭反应很快,拿出从上海带的一条“上海牌”香烟向王先生表示歉意,他们二位不打不成交,后来竟成为深度合作多年的老朋友,成为作者与出版人之间交往的佳话。我不过是他们之间从不相识到相识的牵线人。


            

            2007年,王宇信先生、李旭编辑在安阳殷墟洽谈“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出版事宜后在殷墟合影


    此时,李旭已离开河南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大学出版社工作,但他仍不忘家乡的情怀,把《中国殷墟》的出版又带到了上海。2006年7月13日,适逢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时,《中国殷墟》也正式出版了,为安阳殷墟申遗成功增光添彩。该书出版之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跻身当时文化历史类书籍的畅销榜之一,上海大学出版社多次再版。

            


     有趣的一件事是,2007年我和单位的讲解员杨艳梅在广西南宁做旅游推介活动,看到一位中学生手里拿着一本《中国殷墟》,感觉非常好奇,就让艳梅去询问一下她在哪里买到的这本书。那位学生说是在网上买的,并说对安阳殷墟非常向往。在网上购物还不很普遍的2007年,而且又是较为冷僻的历史类书籍,却已有中学生在网上购买,说明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厚爱,让我们作者和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为之一振,觉得不负此生。

    《中国殷墟》成功出版发行之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7年还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标策划委员会评为中国书标。

            

            

            

            

                         《殷墟甲骨学》《中国殷墟》获2007年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奖二等奖


    但更为重要的是,李旭编辑结识了王宇信先生,并相见恨晚。在2006 年夏,李旭专程赶往北京芳庄芳古园王宇信先生住所,拜见王先生,并达成了出版“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的意向。


            


    在随后的几年间,由王宇信先生牵头、李旭做责任编辑,该丛书入选为国家“十一五”和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上海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殷墟甲骨学》《殷墟青铜器》《殷墟玉器》《走进甲骨文大师董作宾》《甲骨文书法大辞典》等十多本殷墟方面的著作和普及读物,其中《中国殷墟》《殷墟甲骨学》两书2009年被评为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社科著作二等奖,马如森先生著《甲骨文书法大辞典》2009年入选为国家出版资金资助项目。


            

            

            

            

            



六、主编《殷墟文化大典》


            


    李旭先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个思维永远超前的人,更是一个时刻想干事的人。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工作几年间,出版发行了近百本文化历史类书籍,且大多畅销,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他还不满足,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将目标又瞄向了实力更为雄厚、市场前景更为广阔、出版发行更为灵活的安徽出版集团旗下时代出版上市公司,并被聘为集团下属全国百佳出版单位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站在了更大更宽的舞台上。


            

                                            李旭策划出版的历史文化类图书


    转到这个平台不久,2011年夏,李旭先生就策划了一件大事,即代表安徽人民出版社与安阳殷墟博物苑签订了一项战略协议,主要内容是,由时代出版旗下安徽人民出版社投资80万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先生任总主编,以殷墟博物苑为基地,由安阳本土殷商文化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为主组成创作团队,编辑一部集殷商文化全部成果之大成的大型图书,内容包括考古学、甲骨学、商代史等多个方面,图书规模设计文字400万字、图片5000张,初定名为《殷墟文化大典》。


            

            

    著名甲骨学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殷墟丛书”主编、《殷墟文化大典》主编王宇信先生,是出版策划人李旭自2006年至今跟踪发掘“殷墟”题材系列出版项目的主编、总负责人。

目标任务确定之后,李旭副总编辑又专程赶到北京,与王宇信主编签订了出版协议。

    根据王先生的建议和安排,由我和安阳考古研究所孟宪武研究员任文化大典副主编,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协调、督促大典编写中的问题和进度,收集、整理、初审大典编写的资料和内容,并随时向主编王宇信先生沟通与汇报。孟宪武、杨善清、李贵昌任大典考古分卷的主编和副主编,张坚先生任大典甲骨分卷的主编,郭胜强教授任大典商史分卷的主编。并分别依托安阳师范学院、安阳考古研究所和殷墟博物苑组成了各个分卷的编撰小组,在杨善清先生的带领下,殷墟博物苑郭卫兵、李文静、王林等众多专业人员都参与了大典的编写工作。

    在大典的编写过程中,由于孟宪武团队人员专业素质高,掌握的专业资料全,所以编写较为顺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即编写出文字百余万、图片上千幅,形成的书稿堆起来几尺高。这个时候,适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计划对各地的重要图书出版予以资助,安徽人民出版社及时将已完成的一部分大典书稿报送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争取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在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会上,评委们看到已完成的殷墟文化大典初稿字数已达规定的60%的字数,遂一致同意资助该项目149万元。

            

    自2011年秋至2016年夏,整整历时5年,近两千个日夜。期间,各个分卷的编写人员有多少个白昼奋战在电脑前,查阅资料,整理文卷,又有多少个夜晚伏案在书桌上,彻夜疾书,不知疲倦,已经无法统计。王宇信先生在这个阶段亲临安阳十余次,在殷墟博物苑主持召开《殷墟文化大典》编写工作会议,研究编写的方向,统一编写的格式,讨论编写的范围,解决编写的难题。期间,安徽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如胡正义社长、丁怀超总编辑、白明副总编辑、李旭副总编辑等都亲临安阳,看望安阳编写大典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指导《殷墟文化大典》编写工作。而李旭副总编辑、王海涛主任等一众负责大典编辑的具体人员,更是多次往返合肥安阳之间,参加每次文化大典编辑工作会议,沟通协商解决编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前排中为王宇信先生,前排左一为本文作者。其他均为《殷墟文化大典》重要作者


            
        2007年殷墟座谈会:王宇信会长(右2)、本文作者杜久明主任(左3)、杨善清副主任(左2)、李旭编辑(右1)等



            

                     2015年殷墟博物苑会议室,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殷墟文化大典》安阳殷墟定稿会

                           对面一排自左向右分别为张坚、李旭、杜久明、丁怀超、王海涛


             


    2016年冬,《殷墟文化大典》正式出版,全书分考古、甲骨、商史3卷6册,文字350万字,图片3000多张,成为集殷墟研究成果于一典的巨著。2017年,该书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评选中被评为优秀,2021年6月,《殷墟文化大典》又被评为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正奖,成为安徽省当年所获得的唯一一项图书奖正奖。



            

             


    李旭2014-2017年在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担任总编辑期间,我还专门到合肥和李旭他们洽谈“数字殷墟”的进一步开发。


            


    目前,王宇信先生和李旭在策划一个新的大型出版工程项目“殷墟甲骨文集成”。相信李旭在安徽出版集团旗下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委员会重大出版工程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一定会继续将殷墟项目进一步策划下去。 



                                                                                              资料来源:杜久明:《王宇信先生与殷墟博物苑》

                                                                                              连载内容,版权归殷墟博物馆或原作者所有


   
电话:0372—3161022 3932171 传真: 0372—3932171
地址: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小屯 邮编:455000 Email:ayyxbwy@163.com 技术支持:河南旅游网

豫公网安备 41050502000027号

豫ICP备110069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