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久明:《王宇信先生与殷墟博物苑》
二、筹办甲骨文展览和甲骨文碑林
1987年9月16日,这一届中国安阳殷商文化国际研讨会开得圆满成功,胜利闭幕了。曲终人散,领导们走了,专家学者们走了,国际友人们也走了,但殷墟博物苑却永久地留下了!
这个时候的殷墟博物苑,是1987年6月至9月在70多天的时间里加班加点干出来的,为了保证研讨会的如期举办,在100余亩的土地上突击完成了乙二十大殿(三分之二)、甲十二阁楼、妇好墓享堂等三处草木建筑,几百株松柏树是在春季突击栽种上去的,甲乙组建筑基址则用季节性草花如黑心菊、雏菊等装饰的,而大面积的草坪则是我带着一部分小屯村妇女从洹水岸边、农田埂上移种过来的一种俗称狗牙根的野草(那时还没有种植草坪的经验)。会议期间苑内看到大殿雄伟、旌旗招展、绿草茵茵、鲜花盛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十月刚过,严冬到来,万木萧条,一片枯黄!接下来殷墟博物苑的路应该怎么走,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如果是建成一座公园吧,那倒好办——绿化美化是我们的强项,轻松就能搞定,但现在定名为博物苑,又建在殷墟遗址上,怎么建才好,对我们这些园林工作者可就是一个新课题了。1988年初,安阳市政府关于殷墟博物苑的编制方案定下来了!财政差额供给事业单位,人员定编30人,门票定价三角,收入用于补贴单位工资和运营,并且于1988年4月宣布成立了第一届殷墟博物苑领导班子,韩振西任主任兼书记,王爱民任副主任分管行政后勤,杨善清任副主任分管文物宣传,我这个副主任则自然而然地分管园林绿化了。
新班子走马上任,首先面临的是发展方向问题,如前所述,既然叫“博物苑”,那就得有点儿文化味,既然建在殷墟遗址上,那就必须突出殷商文化,而殷商文化的灵魂是什么,那当然是甲骨文了!杨善清分析说,胡厚宣先生年事已高,让王宇信先生来帮我们最为可行。然后,韩振西和杨善清马上赴京面见王宇信先生和杨升南先生,并很快确定了具体方案:1.在乙二十大殿举办甲骨文展览;2.在苑内适当位置建甲骨文碑林;3.在甲十二布置甲骨文书法展。王、杨二位先生立即帮我们找资料、拿大纲、写方案。王宇信先生亲自编写了甲骨文展厅展览的全部内容,从数以千计的甲骨文拓片资料精选了最有代表性的30片甲骨卜辞,并一一做了翻译,交给我们制作甲骨文碑林。在布置展厅过程中,王宇信先生又亲临现场指导,并安排他的几个学生郭旭东(现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安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朱彦文(现南开大学历史文博学院院长)、李雪山(现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江苏(现安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博系教授),全力帮助我们办好展览,那时还没有电脑喷绘等布展技术和设备,整个展厅内容都是请三角湖等公园的美工或书法爱好者一个一个用毛笔写上去的。郭旭东等几位则全程帮助内容校对、资料审核等工作,尤其是涉及甲骨文字的部分。
甲骨碑林
甲骨文展厅完成后,成为殷墟博物苑早期的主要展示项目,也成为当时各级领导视察时参观的主要内容。如1990年12月原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1991年2月5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莅临殷墟博物苑视察,都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甲骨文展厅,并在展厅前签名、合影留念。记得当时我和讲解员魏献菊陪同江总书记视察,在参观完甲骨文展厅后,我向总书记介绍说,在博物苑西侧有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殷墟时在那里停过,建议总书记去看看。江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毛主席对历史非常精通啊!因为时间安排的关系,江总书记没有能去妇好墓看看,可是,如果当时总书记真去了妇好墓,又能看到什么呢?
1991年2月5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莅临殷墟博物苑视察
三、妇好墓复原展示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现场
妇好墓是位于殷墟宫殿遗址西侧的一座大型商代贵族墓葬。1976年小屯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振香、陈志达夫妇主持发掘。这是当时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没有被盗掘的贵族墓葬。
为了展示妇好墓,1987年殷墟博物苑建设时专门在宫殿遗址西侧征用了一部分土地,并且在墓圹上建造了一座称为“母辛宗”的享堂,以彰显妇好母亲——将军——王后三位一体的身份。
“母辛宗”享堂及妇好雕像
另外根据小屯村几位年长村民的回忆说,1952年毛主席视察殷墟时,曾在妇好墓附近的一处水渠的小石桥上停留,所以专门从林州山里选了一块造型别致的花岗岩石头,耸立在小石桥旁,并在上面刻字“毛泽东主席1952年11月1日莅此”。我又专门挑了两株形状美观的柏树栽在石头旁,成为了一处有特殊意义的景点。
毛主席於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一日莅此视察
1991年江总书记视察殷墟博物苑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妇好墓出土了青铜器、玉器等各种文物1928件,那么多文物在遗址现场一件也看不到,太令人遗憾了。可不可以把妇好墓挖开,再布置一些复制或仿制的墓中文物,把场景再现出来呢?经多方咨询,得到的回复是殷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如果修建任何建筑或设施,都需要报国家文物局批准。而当时殷墟博物苑隶属于安阳市旅游局(1993年机构改革该单位整体移交到旅游局),起初跑了几次市、省文物主管部门,一直进展不大!
记载有商王占卜妇好是否能够平安生子的甲骨文
到了1994年,当时主管文化文物工作的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视察安阳,事情有了转机。在考察殷墟博物苑时,我向李铁映委员请示说,首长,妇好墓遗址只是一个享堂,看不到文物,很多观众和游人感到遗憾,能否把妇好墓恢复出来,让游客参观。首长听了后说,这个想法很好,可以做得像鸡蛋清包着鸡蛋黄那样,妇好墓在中间,观众可以在外面参观。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就有了底。马上和杨善清一起修改完善上报妇好墓的复原展示方案,当然在报告中加上了根据李铁映国务委员的指示等等。因为李铁映视察时国家、省、市文物部门均有领导陪同,所以这次报告顺利通过市、省文物部门的审核,报送到国家文物局。我和杨善清也迅速赶到北京,争取国家文物局的尽快审批。可我和杨善清当时到北京是两眼一抹黑,连国家文物局的门都找不到!无奈之中又找到王宇信先生,王先生毫不推辞,二话不说就答应领着我们去找领导汇报。当时殷墟博物苑还没有车,我们是乘火车去的北京,王先生领着我们坐地铁转公交(当时连出租车都不舍得坐),先找到当时的文保司宋新潮司长,又通过中国文物出版社一位朱先生的引荐,找到国家文物局主管局长张柏先生,一遍遍地汇报复原妇好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还好,国家文物局很快对妇好墓复原展示项目进行了批复,同意在原址复原该项目。
前排左三为胡厚宣先生,右一为王宇信先生(1989年)
项目批复以后,剩下的就是资金和建设的问题了。
首先是资金,我们做了个概算,计划土建部分30万元,文物复制等30万元,共计60万。我们打了报告报到安阳市计委,计委对该项目表示支持,但同时又说没有列入年度预算,市财政资金很紧张,只答应先调剂解决15万。15万就15万,先开工再说。施工方面土建还好办,找到建筑设计院做好图纸,按图施工就行了。文物复制就麻烦了,妇好墓虽然出土了那么多文物,但大多都已不在安阳。我和杨善清一块先跑郑州河南博物院,又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国家博物馆,得到的答复是复制可以,但复制每一件都需拿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而且成本很高,我们当时根本承担不起。回到安阳,我们研究认为,不能复制就仿制吧!但当时安阳不像现在,还没有一家仿制文物的厂家。杨善清还真有些办法,他先联系到原安阳玉雕厂的厂长张有富先生,又找到市区一个小铸造厂的叫张镇的厂长,给他们商谈看能否仿制妇好墓的文物,二人均答应可以试试做!就这样,根据我们提供的图片和资料,二人分别仿制了数百件妇好墓出土文物。
妇好墓内
因为仿制文物数量大,需要时间长,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妇好墓项目的土建和文物仿制都已进入了后期,但这个时候资金还没有完全落实。市计委每年只给15万,连续3年共给了45万,还有很大缺口。也许是我们是在为妇好复原墓址的事感动了商王武丁的在天之灵,到1998年夏,安阳市时任市委书记朱天宝陪同时任河南省副省长陈全国来安阳视察工作,在殷墟博物苑参观走到妇好墓附近时,朱天宝书记说,小杜,刚好陈省长来了,你们有什么困难,给省长说一下。我赶忙接着说,别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就是妇好墓项目资金还有很大缺口,希望省里能支持一下。陈省长爽快地说,你打个报告报到省里吧!我们连夜起草了申请省补助资金的报告,迅速递交给省文物部门!不到半个月,省补助的30万元资金就到了我们账上。由于有了资金保障,妇好墓项目的各项工作进度明显加快。在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之际,妇好墓复原项目圆满完成,李铁映国务委员亲自参加了妇好墓开放的剪彩仪式!
本文作者杜久明(前排左2)向李铁映同志(前排右2)汇报妇好墓情况
1999年李铁映同志为妇好墓圹复原剪彩
妇好墓复原展厅项目成为殷墟博物苑首个原址复原展示的遗址,对外开放后获得了社会各界包括海外媒体的关注和好评。在妇好墓开放不久,日本NHK电视台派人专门在妇好墓下面拍了两天,结束工作后专程赶到殷墟博物苑办公室,向我们的工作人员表达感谢,连声说妇好墓的文物太精美了。我和杨善清等在心里说,这些还是仿制的呢!要是复制的或者真品让你们看到那不更震撼了!
后来通过审计,妇好墓项目实际支出60余万元,还剩余了十几万元,我们又马不停蹄地用这笔资金购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己经发掘和正在发掘的六辆车马坑,并于2000年建成了殷墟车马坑展厅,成为殷墟博物苑第一个展示真实文物的展厅,殷墟博物苑内没有文物的历史就此结束了!
司母辛铜方鼎
妇好伐土方拓片
“司母辛”铭文拓片
妇好墓
资料来源:杜久明:《王宇信先生与殷墟博物苑》
连载内容,版权归殷墟博物馆或原作者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50502000027号
豫ICP备11006905号-1